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交流 > 正文

赏宋词之美,言报国之志,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 师生交流会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9 浏览次数:

(李想/文)2021年11月7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想老师设计组织主持的“‘大思政’师生交流会——宋词中的家国情怀:创作与赏析”在T6708举行(图一)。交流会邀请了精通中国古文学的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李笑野教授和擅长诗词歌赋的中国人民大学胡似老师作为嘉宾,参与交流会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院长、刘铮教授、王岩教授、贾点点老师和华苗老师以及研究生刘孟、张墨染等同学。此次交流会针对如何创作宋词,如何将爱国情怀以宋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和如何培养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进行了讨论。

2021级土木一班的郑文杰同学系李想老师在2021年秋季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班级上的学生,在李想老师的鼓舞下,郑文杰同学用了约一周的时间填写了《江城子·少年》,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抒发了爱国情怀,提出了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具有能文能武的品质。交流会伊始,郑文杰同学朗诵了其原创宋词《江城子·少年》(图二)。胡似老师首先对《江城子·少年》的立意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其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肯定了词作者在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累及其在用典方面的写作技巧,但也指出宋词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文学要求词作者不仅要注意意境的连续性和谋篇布局的重要性,还需要在平仄和押韵上继续下功夫。李笑野教授从什么是艺术出发讲解了怎样创作诗词:首先,写诗词要规格严格,不能“出格”;第二,写诗词要注重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用典要谨慎;第四,“诗言志、词言情”,宋词“言情”的美妙绝伦之处可以用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来表现,这正是宋词作为高雅的音乐文学的“通、美、妙”的真谛!

此外,杨志院长、刘铮教授、王岩教授、贾点点老师和华苗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讨论会气氛热烈,与会同学们也积极交流了学习心得。

刘孟同学谈到:“诗词犹如落于纸上的灵魂,为后人所传颂,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让相隔千年的人们互为知音,同喜同乐,同悲同愁,从而获得感动和力量。一首首诗词满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喜悲,可以温润,可以辽阔,亦可以绵长。在诗词中,喜与悲,苦与乐,豪放与柔美,婉转与洒脱可以毫不矛盾地统一,塑造起鲜活而丰满的感受,走入我们的心中”。张墨染同学表示“这次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一个人不但应该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还应该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郑文杰同学表示“这次的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要想写好宋词第一步是严格遵守格律,不能‘出格’。此外,还得用好典故,不能完全用典来堆砌,也不能不用典,典故要服务于人的心情,不能为了写而造情,要根据情来写词。在宣扬文化自信的今天,放下浮躁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诗意,去赏析宋词创作宋词,极具意义”。

讨论会在老师和同学的感悟中结束,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益颇多,意犹未尽。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郑文杰同学用传统文学形式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院长、戴吾三教授和李想老师等秉持“大思政”的工作理念,迅速组织起一场横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诗词爱好者的交流会,在理工科学生中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机制的探索触角延伸到文化和艺术领域,在赏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深深地注入学生心中,真正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作用。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区 T6栋7楼

联系人:张学耀

电话:0755-22673224

站版权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粤ICP备15069706号-1